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中文課名: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英文課名:Introduction to Mahāyāna Buddhist Philosophy
課程大綱: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於提供大乘佛教哲學的基本知識與哲學觀點,分別從歷史發展、哲學發展與文獻研讀方面進行。重點在於養成學生對相關哲學議題的敏銳觀察、興趣與熱情,並從中取得能夠回饋於各種生命情境當中源源不斷的鼓舞與支援。

二、課程內涵
(1)歷史發展部分,希望了解大乘佛教思想如何從印度文化脈絡與小乘佛教思想當中發展生成,以及大乘佛教內部分裂為中觀、唯識乃至於後續演變為兩者之間更為複雜的細緻分化,以及它們分別在藏地與漢地的傳遞。(2)除了掌握大乘佛教有別於其他印度思潮與小乘佛教哲學的特殊觀點之外,能夠區分大乘佛教內部主要哲學歧見,以及其間所涉核心的問題意識,更要從當代意識中去回顧這些這哲學歧見在當代佛教內部與外部溝通之中,以及我們當代生活挑戰之中的意義。(3)文獻研讀方面,我們從龍樹《中論》之中選擇部分篇章,以從原典閱讀中涵養第一手知識,並搭配當代研究分析,觀摩國際學界的研究取徑。

三、多元教學方式
以panel形式組成小組分組報告。每人學期間至少必須參與一次教科書主題之摘要報告與引導討論,並且至少報告一次文獻研讀的分析與評註。

四、主要參考書籍/資料
1.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節錄
2.
山口益(著),肖平、楊金萍(譯)。《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節錄
3.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30冊,中華電子佛典:連結
3a 參照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連結
3b 參照葉紹勇《中論頌・梵藏漢合校、導讀、譯注》:〈第1品緣之考察〉(節錄
3c 參照Katsura & Siderits (方怡容譯)《中觀・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第一章觀察因緣〉(節錄

五、教學進度
09/14 課程介紹與評分方式
09/21 從小乘到大乘。《般若思想史》,第1 – 13頁。
09/28 大乘佛教思想特質(一):色即是空、生死即涅槃、二諦。《大乘佛教思想》,第1 – 20頁。
10/05 大乘佛教思想特質(二):緣起、唯識。《大乘佛教思想》,第20 – 47頁。
10/12 佛教學的方法論。《大乘佛教思想》,第49 – 62頁。
10/19 中觀哲學:有關龍樹的實踐,《大乘佛教思想》,第65 – 85頁。
10/26 唯識思想(一),《大乘佛教思想》,第87 – 104頁。
11/02 (校慶運動會停課)
11/09 (期中考)
11/16 韓國延世大學Veritas研究中心主任Nikolaj Pedersen教授演講:「Epistemology and Facebook」
11/23 唯識思想(二),《大乘佛教思想》,第105 – 120頁。
11/30 唯識思想(三),《大乘佛教思想》,第120 – 142頁。
12/07 《中論觀因緣品》
12/14 《中論觀因緣品》
12/21 《中論觀因緣品》
12/28《中論觀因緣品》(林恕安博士演講)
01/04 綜合討論
01/11 (期末考)


六、評分方式
成績考察:
1.
每週研讀、報告、討論:30%。
2.
期中閱讀報告(三千字以內),30%。
3.
期末考,40%。

七、課程其他要求
五次點名不到 成績不及格。

八、相關參考書目
1.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12。
2.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88。
3.
印順。《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
4.
呂瀓。《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96。
5.
林朝成,郭朝順。《佛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12。
6.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北:立緒,1999。
7.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8.
葉少勇。《中論頌。梵藏漢合校、導讀、譯注》。上海:中西書局,2011。
9.
Frauwallner, Erich.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Di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 trans. by Gelong Lodrö Sangpo. Delhi: Mon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10.
10.
Garfield, Jay. The Fundamental Wisdom of the Middle Way. Nāgārjuna's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1.
Siderits, Mark and Shōryū Katsura. Nāgārjuna's Middle Way.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13. 方怡蓉(譯)。《中觀。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臺北:橡實文化,2015。

論壇文章
維摩詰經第一品佛國品Emily09242019/02/25
第七組小組報告 中觀部分 s05190049哲學三汪柏嶔汪柏嶔2019/01/12
第七組小組報告 唯識(二) s05190049哲學三汪柏嶔汪柏嶔2019/01/12
小組報告 S04190032哲學四 蔡京達S041900322019/01/12
小組報告 s04190043 蔡明軒 破次第緣自性玲雪2019/01/11
Re: 【二次修改】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三S05190005 陳孝皇s051900052019/01/11
s05190015 哲學三劉冠慶 期中報告qoo4444142019/01/11
期末分組報告 S06190038 哲學二 陳昱如蘇格拉底橘2019/01/11
第七組小組報告 唯識(二) s05190015哲學三劉冠慶qoo4444142019/01/10
第七組小組報告 觀因緣品 s05190015 哲學三劉冠慶qoo4444142019/01/10
小組報告 S04190013哲學四 胡力揚s041900132019/01/10
第六組小組報告—中觀論頌講記第十一頌、第十二頌 S05190005哲學三 陳孝皇s051900052019/01/06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中論 1-3 因緣、次第緣(S04190053 哲學四 顧鈞毅)災禍檳榔料理職人爻乂顧乂爻2019/01/06
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中論 1-3 所緣緣 增上緣災禍檳榔料理職人爻乂顧乂爻2019/01/06
中觀論頌講記 哲學四 S04190046 黃鈺玲S041900462019/01/04
觀因緣品~觀緣生不成 s06190035 哲二 許銘樺a9600032019/01/04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第二次報告第六組S06190041哲學二陳俊亦俊亦2019/01/04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中觀s041900312018/12/25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中論 1-3 所緣緣 增上緣S041900292018/12/25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三S05190005 陳孝皇s051900052018/12/06

分類地圖


 
Views: 1,676
This site is powered by MEPOPEDIA - http://mep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