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部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短評與整理] 尊百業救經濟:書讀越多卻越窮 學者反思台灣經濟策略 [台灣立報 2010-09-13]

Highlight:

- 今年政府須宣布景氣好轉,但貧窮人口仍然沒有減少,在於貧窮的主因不再是繫於經濟景氣,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

- 企業標榜的標準化雖然可達到一致性,將勞工個人的特色能力抹煞掉,轉化為公司的標準規格,對於勞工卻是一種「去技能化」的表現;

- 許多在大企業底下的員工,到了中年開始埋怨能力遭埋沒、理想無從發揮,壓抑了多年下,導致對工作毫無願景,進大企業最後卻僅成為一顆「小螺絲釘」而已;

- 現代人要有「尊重百業」的精神,不要陷入資本主義迷思,多吸取國外的經驗,經濟才能漸漸有好的轉變。


短評:
「標準化」與「管理」是現代性在諸多手段當中高度發展的主要操作手段(註一),其精神主旨在於削弱個性以成就主流價值,再從主流價值中分配價格(值)補償個體,而「補償」與「分配」是否合理,就是這個精神能否或該否持存下去的關鍵。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決定該生物系統的生命力與延續能力,這是個系統事實,也有其前在道理。

在一個系統中,每個大小官能彼此息息相關、唇齒相依(每個單一官能的功能符合於整個系統目的、同時整個系統功能也符合於單一官能的功能--例如「胃」與「人」,沒有胃人就不能活著,人死了就算胃還有功能也不能持續;在某個局部脈絡中可能相剋的功能就整個系統觀點而言也是相互依存的...),而系統功能上面的「適性」沒有必然的強制效力(好比說,沒有天註定的姻緣這回事)但卻可被系統的反省認可為「彼此相適」的(不待「天註定」來許可,兩兩相適本身就是個可見的事實,並可被認可為天造地設的一對)。既然是「相不相適」的問題,就排除「完美系統」的假設,還給「跨系統比較」留下認可的空間。上述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執著於某某怎樣特定的生態系統才是對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就經驗法則與價值判斷來比較不同體系之間的優劣,而價值我們選定的是「持續發展」(註二)。我們不是要說「多樣性等同於高系統效能」或者「單調性等同於低系統效能」這樣的原則,而是要直指一個「事實」,萬事萬物各有其存在的目的,而這個目的應當被系統與個體尊重。

現代教育著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而目的是為社會與產業服務,創造一批批好用的人才鞏固社會功能與產業發展,當社會想要走向民主,就得在教育中鞏固民主思想、當社會想要走向共產,教育就得鞏固共產思想;當產業想要發展哪個部份,教育就得廣開相關專業課程,然後與「社會觀念」雲雨一番地創造某種氛圍、推動某種競爭。有時候,教育還得為政府政策服務,例如當失業人口越來越多,高等教育就得扮演吞吐湖,調洪蓄水。這樣觀點的教育,只關照了「半邊系統性」!為了要消化迅速,要求眼睛與大腦都來扮演胃。

現代教育欠缺的(或者,更精確地說,嘗試去打壓的),是個人人格的培養、特質的開發與自我的認識。這個面向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幫助每個個人體會「什麼是人」(人的基本價值、身心健康如何維繫、人歸屬於人這個社群、人與萬物共存於一個自然內部的事實),另一方面要幫助每個個人找到自己的特質、興趣、才情、意義。這些工作,都應當在引導受教者在「認識」這個世界(自然的部份也好、人工的部份也好、精神的部份也好)的同時,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才對。

現代教育的愚昧,是起於見獵心喜的「私心」。就好像貪逞口欲而暴飲暴食、或者偏食一樣,見到某個特殊標的能帶來怎樣的利益,就不顧一切地慫恿、威脅、利誘大家齊步向前衝。就好像一個家族中,如果大勝其道的精神是「私心」,就不免中落的命運一般,不管行為上大家再怎麼合宜,(關鍵的)一步錯就步步錯。現代教育,正是貪獵標準化與管理能帶來的東西,而不顧其他仍應照顧的價值。

諸位學者鼓吹的「尊百業救經濟」,是個明智的方向。我們應當「不藏私心」地把這個世界介紹給孩子們,包含自然景觀、人文特性、思想歷史、科技產業、社會結構,以及「孩子們自身的美好」,並且鼓勵他們多方嘗試、找出自己的興趣與熱情,適性發展,以促百花齊放的多元社會。

若是要回過頭來反省、檢討「補償」與「分配」,或許我們可以先想想:為了成就消化功能,而把腦子與眼睛置換為胃,之後的損失,可以怎樣來補償、怎樣來分配?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是怎麼把我們這個世界演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註一:說這兩者在現代性當中高度發展,不是說只有在現代中特有這種操作,個人開始學會「使用」自己的身體時、原始獵人成群出去打獵,人際溝通開始發展、或者家庭初始形成之時,標準化與管理概念便已開始發展。高度發展,指的主要是發展高度「側重」某些面向而形成失衡。

註二:我相信,只要我們多想個一、兩秒,我們會從諸多價值中同意選擇「生生之謂德」這個價值為優先吧?

[hr]

書讀越多卻越窮 學者反思台灣經濟策略 [台灣立報 2010-09-13]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721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根據資料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在學生必須比上一代多花3年的教育時間,多負擔約1百萬教育成本,才能找到起薪相同的工作,不過畢業後卻面臨失業,或屈就於艱困的非典型工作,許多社會新鮮人成了繳不起學費的學貸族。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胡孟瑀表示,弔詭的是平均教育年數仍持續提高,就是這一代面臨的「教育貧窮化」。

台灣智庫12日舉辦「從生活貧窮化,反思台灣經濟發展策略」論壇,邀請各界學者共同探討經濟架構下,社會貧窮化的趨勢與原因。

經濟部主計處資料統計,2007年台灣平均薪資成長率為1.18%,12月勞工平均工作時數183.9小時;2009年平均薪資成長率為負6.79%,12月平均工作時數為191.1小時。在工時增加的情況下,台灣人平均年薪資卻逐年下降。

標準化
扼殺勞工特色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李建鴻說明,今年政府須宣布景氣好轉,但貧窮人口仍然沒有減少,在於貧窮的主因不是再是繫於經濟景氣,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包括勞工制度、貧富差距、教育制度等。

現在許多企業講究標準化、規格化,李建鴻認為,「標準化」雖然可達到一致性,將勞工個人的特色能力抹煞掉,轉化為公司的標準規格,對於勞工卻是一種「去技能化」的表現。標準化使「管理學」誕生,卻也是勞工的痛苦開始。

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副研究員呂曜志建議,企業在規格化、專利化底下,能要鼓勵員工專求個人創造差異,能得到擁有更多獨特的競爭性。

借款難 青年難以創業年輕人面臨失業問題,或在職場上容易遭壓榨、剝削,於是許多年輕人選擇當「悠遊族」,平常找臨時工作,以賺完就花、花完再賺的方式過日。為何年輕人不嘗試創業?李健鴻認為,目前很多創業者必須要依附在工會之下才有借款的可能,借得的金額也相當低,在經濟條件限制下,常常只能自己老闆兼員工,超時工作「自我剝削」。

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副研究員呂曜志表示,不少歐洲國家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或年輕人勇於創新、建立專利,他們相當正視人民的創新價值,相對活絡國家創新產業,也就此能培養人民獨自創業的能力,但台灣政府卻沒有提供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新的正式管道。

重創新 成新世代趨勢談到許多畢業生常會立定志向、要進入知名企業工作的迷思,吳曜志表示,不管是日本、韓國、台灣,許多在大企業底下的員工,到了中年開始埋怨能力遭埋沒、理想無從發揮,壓抑了多年下,導致對工作毫無願景,進大企業最後卻僅成為一顆「小螺絲釘」而已。

許多人能力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底下無從發揮,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表示,「創新型產業」是現在的趨勢,例如禮儀師也是一個新型的創新服務業,內需仍然很多,只是政府沒有積極規劃。

吳曜志鼓勵現代人要有「尊重百業」的精神,不要陷入資本主義迷思,多吸取國外的經驗,經濟才能漸漸有好的轉變。



Edited 24 time(s). Last edit at 09/16/2010 12:03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青年難以創業年輕人面臨失業問題,或在職場上容易遭壓榨、剝削,於是許多年輕人選擇當「悠遊族」,平常找臨時工作,以賺完就花、花完再賺的方式過日。"

遊俠就是這麼誕生的,龍門客棧於是才有散客生意做,呵呵

這篇怎麼寫得那麼好!道出許多問題與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