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81219
閱讀範圍: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佛性與般若》上冊 p.481~p.572
對於上次老師和政國同學所提到把理論帶入文本中,這一點給我許多的啟發,這學期看了文本:《華嚴法界玄鏡》(澄觀)、《注華嚴法界觀門》(宗密)、文章:《華嚴思想》第六章、玉城康四郎 〈唯心的追究〉、《佛學今詮》下冊 〈法界十因論〉、《佛性與般若》上冊 牟宗三。這些都是很精華的文章,但這些論述有時卻又與實際上的修行實踐很抽離,若打破這兩者間的線格,也許可達至華嚴事事無礙圓滿的境界,以下是把一些想法先試著一一釐清。
《華嚴經》〈入法界品〉關於善財童子筆記:(除《佛性與般若》p.492 ~ p.498,另也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及華嚴經入法界品)
1.「善財」一詞的意義,《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云(大正35‧453c)︰「由此福報財寶相起立善財名。即善為因,財為果。又得此順道之財故曰善財。又生時寶現為財,後歎其行德為善。如善現空生等。」此外,其參訪諸善知識則表示因果漸證之次第。
2. 依法藏《華嚴探玄記》卷十八的解釋,善財遍歷知識有五相:
(1)寄位修行相︰謂文殊以下四十一人表顯十信、十行、十迴向及十地諸位。
(2)會緣入實相︰謂摩耶夫人以下十一人,會諸位差別相入平等實相之理。
(3)攝德成因相︰謂彌勒一人攝前二門之德,定堪成佛成一生補處。
(4)智照無二相︰謂文殊一人究竟前之因法,成唯一圓智,絕境智等諸二相。
(5)顯因廣大相︰謂普賢一人始本冥合,圓覺現前,堪成佛廣大之因。
3. 所有善知識,仍不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文殊象徵智、慧、證三德,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賢則重在一切三昧。文殊菩薩屬般若門;普賢菩薩屬法界門。又,善財始見文殊,終歸於普賢,以文殊為能信之心,普賢為所依之法界;文殊為能起之解,普賢為所起之萬行;文殊為能證之大智,普賢為所證之法界。迄而達至圓融之妙境界。(聯想至之前閱讀陳英善提到理與事間的互動關係)
華嚴是基於事事無礙的法界緣起而說菩薩行。並且華嚴經也強調修行果位,因與果的關係,也就是即因即果。依陳英善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p.32.)提到企圖透過遮遺來顯理,並藉行證來契應,認為行由解成,行起解絕,此即是行境。然,對照上述筆記3來看,便能理解始末,且更能理解為何陳英善並不認同從一心或如來藏來把握華嚴思想核心的想法。就牟宗三而言,認為每一善知識皆為境界與解脫法門,就個人的理解,欲展現佛境界,其必須解行合併,如同理與事二者密不可分的關係。又,善財童子其善財具有因果之意,就此牟宗三在p.495:「展示因中『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而入佛法界之經過。此一久遠修行是藉善財童子來表示。」這裡個人認為其實善財童子每一參,則是展現各法界之境,雖然感覺華嚴都是在開展佛境界,顯少明確點出應如何實踐,但是實際上,它是透過譬喻及顯現佛境的過程中,不斷強調行的重要性,在善財童子這部分就可發現。同時,在法身無盡圓滿之境,牟宗三:「十法門主伴具足,圓滿無盡,此並是佛法身法界之法。而佛法身法界無盡之法亦實是因中歷別緣修者倒映于佛法身,並非外此自有一套無盡之法也。因中無量四諦轉為果地即是佛法身無盡之法。因中普解普行久遠所修者于海印中一時頓現即成為佛法身上之大緣起陀羅尼,亦即佛法身上之法界緣起。」
上述,牟宗三對展示佛法身法界之無盡無礙的立場,提出別教一乘圓教。認為佛法身法界並沒有另外一套無盡之法,而應是說此佛法身法界無盡之法,實際上應是各修行者具足各緣而成,感覺這裡應該是在解決具起顯現、同時互具的問題,但是就牟宗三這部分,個人還是有許多尚未釐清的部分,如果要運用善財童子來理解的話,不知道可否這樣說,善財童子修行者,因中普解(智:文殊)普行(萬行:普賢)於一塵一念中圓融無礙顯現,且是「炳然齊頭同時顯現」,但這樣說仍是很抽象,就像我們很難理解什麼是方的圓一樣。感覺透過詮釋的方法將理論帶回到文本,這樣的想法是有極大的可能性,但是也具有困難度,就像「炳然齊頭同時顯現」,有可行性,但又同時富有困難度一樣。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10/09/2009 06:54PM by Zhixing.
(
編輯記錄)